暑期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栏目 > 相关专题 > 暑期社会实践 > 正文

支教宣传何以拼之至此

来源: 时间:2015-09-06 点击数:

近日,我在一个暑期实践群里看到一则消息记录,内容大致是某同学说他三天之内写了四篇“新闻”,然后已发到了指定的邮箱,这应该是某院某个支教队宣传负责人给该院暑期实践负责人“汇报”成果的对话。看到这里,我不禁产生了疑问:支教三天写了四篇新闻稿,同学,你确定你写的是新闻吗?

作为一名校园“小记者”,我不敢大肆吹嘘自己的新闻水准有多高,也不敢妄自地给自己戴上专业媒体人的高帽,我这里并非是说新闻只有沾上重大时政的边才能“一出即发”,只要涉及花边轶事就能上头条。支教作为一项颇有意义的公益事业,并不排斥新闻宣传,新闻的标准也不会因“非时非娱”而将门槛提高。相反,公益事业更需要扩散、号召、凝聚共识和力量。

作为一名支教者,我所定义的支教即是在一段有限的时间里做一些能对孩子们产生影响小事的同时提升自己,简言之,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支教所做的事皆以讲授课程、走访民情为主,各种所见所闻大体相同。而这些又都是我们该做的分内之事,又何必要大肆宣传甚至夸张式渲染。生活条件的艰苦、团队成员的默契、跟孩子在一起度过的美好岁月,这些本就是支教生活的最本真的写照。我们写日记、动态,分享到朋友圈,发到空间,只是希望用一种很“当下”的方式记录下每一个难忘的瞬间,又何须个个事件都要成新闻,点点滴滴感受都要成评论。微博要不断地更新,动态要时时刷,这么做并非是自然而然的习惯使然,却偏偏要在发布之后一一艾特某某微博,而且数量越多越好,知名度越大越好。所以有团队发了微博甚至直接艾特了辅导员的举动,则更让人难以理解。

新闻强调真实性、客观性,而支教最珍贵的回忆莫过于珍藏于每个人心间的温暖细节。真正的快乐生发自内心,即使与人分享,别人也并非能切身体会,却又何必硬要拿出来宣传呢?而且还要费尽心思地向新闻靠近,为了宣传而宣传。“上面”对我们的关切似乎更多集中在“把宣传工作搞上去”“多挖掘你们的故事”云云,所以每一个支教团都在煞费苦心地搞宣传,凡是有点“特别”的课程都成了特色课程;凡是做了一点“善事”,或者说“分外”之事就要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成为宣扬的主旋律,我们一致看齐。为了宣传,我们开始“作假”,夸大其词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我们都加入了标题党的阵营,并乐此不疲。

我支教的地方是云南昭通市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自治乡茨竹坝瓦厂小学,这里的一切比我预想的要困难得很多,每天土豆加白菜成了大餐,日复一日吃了半个多月;晚上睡觉三个人挤在一张狭小的床上,也能将就;最怕下雨天,不是因为忘了带伞,而是因为房子有很多处都在漏雨,吃生菜、拉肚子、感冒、洗凉水澡,甚至还被别人问到“你们一个月多少钱”这样尴尬的问题,我们的到来似乎给很多人带来了额外的麻烦和困扰。与其他那些支教队相比,我们确实很苦,然而我们还是坚持到了最后,我们知道支教本就是这样,我们的艰难、我们的苦,就算写成文章,发一些图片,你们也不会懂。屋里漏雨,你们只能看到那地上的一滩水,却不知在那些个下雨的晚上,屋里回荡着叮咚叮咚的雨声和那几双为了避免被淋到,而不断移动蜷缩的双脚!

我们通常会被告知,支教宣传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公益并自觉加入志愿者行列之中,而现实却是我们总要求赞求转发,支教似乎只是志愿者的事。学校能提供给每个支教团队的资金有限,很多支教队因为资金不足而被逼无奈地拉赞助,宣传成为了最必须而又最重要的选择,因为只有你让大众看到你比其他人更苦的同时却做了在他们眼中更有意义的大事,机会才会垂青,支教才会有必要的物质保障。但问题是,当很多人越来越变成“做志愿者状”,把志愿者变成身份标签和日后谈资的重大机会,当贫困山区小学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拍秀场,那这样的支教不要也罢!

Copyright © 2011-2025  9001cc金沙以诚为本(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一号9001cc金沙以诚为本人文社科楼

邮编:430070

网站: www.cpclvshi.com

  • 文法研究生

  • 青春文法

  • 武汉市阳光

Baidu
sogou